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通讯员卢娜崔玉艳
临近开学,暑假“余额”不足,不少孩子出现失眠、烦躁易怒、害怕回学校等现象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教授提醒,这些信号可能提示孩子存在“开学焦虑”,是孩子在面临新学期时出现的生理、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。开学倒计时,专家支招如何科学收心,帮孩子从“假期躺平”到“活力启航”。
(资料图片)
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
日常生活中,孩子发脾气的情绪波动常会被家长忽视,但这有可能是“开学焦虑”在报警。那么,“开学焦虑”常会出现哪些表现形式呢?袁勇贵提醒,可分为生理症状、心理层面以及行为上的反常。
“生理上表现为睡眠紊乱,例如难以入睡、多梦易醒、早醒或嗜睡,也就是用‘补觉’逃避现实;还会出现食欲变化,暴饮暴食或食欲减退,对平时喜欢的食物失去兴趣;躯体不适则表现为无明显病因的头晕头痛、心慌胸闷、恶心乏力等。”袁勇贵提醒,“心理层面可能会情绪波动大,烦躁不安,一点小事就发脾气,或沉默寡言、郁郁寡欢;也会出现过度担忧,例如反复询问‘新学期课程会不会很难?’‘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?’‘新同学好不好相处?’等问题,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”
专家强调,“开学焦虑”出现的行为异常包括回避行为、注意力分散,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。“例如刻意回避课本、书包、文具等与开学相关的事物,拒绝谈论学校;做事拖拉,无法集中精力完成简单任务;出现咬指甲、拔毛发或者划手等行为。”袁勇贵提醒,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,建议家长引起重视:这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孩子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。这些反应很正常,但如果放任不管,可能会影响开学后正常学习。
分阶段调整告别焦虑
提前干预至关重要,袁勇贵建议,可分为3个阶段进行科学收心。
第一阶段身体先行——重建规律作息。“核心目标是让生物钟回归‘上学模式’,避免开学后夜间睡不着、白天上课犯困。可循序渐进调作息,建议从开学前一周开始,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—30分钟。比如原来次日0时睡,第一天23:30睡,第二天23:00睡……直到达到上学时的入睡时间。”袁勇贵建议,“还可用‘光线+运动’唤醒身体——早上同步叫醒,即使周末也不允许‘补觉赖床’。早晨拉开窗帘,让自然光照射眼睛,抑制褪黑素分泌;搭配10分钟轻度运动,如拉伸操、跳绳,能快速提升清醒度。”
第二阶段心理建设——化解焦虑,激发期待。“这一阶段核心目标是把开学从‘威胁’变成‘期待’,减少抵触情绪。可召开‘家庭开学圆桌会’,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聊新学期——‘你觉得新学期最期待什么?’‘有没有想和新同学做的事?’等。”袁勇贵提醒,要避免问“你作业写完了吗?”“开学后准备考班级第几名?”等压力性问题,“还要可视化‘快乐事件’——让孩子画一幅‘新学期愿望画’,画上想坐的位置、想参加的社团甚至想和谁成为同桌等,把抽象焦虑转化为具体期待。”
第三阶段学业预热——找回学习节奏。“此时的核心目标是用低压力方式重启大脑,避免开学后手忙脚乱。可拆分任务,避免‘拖延症’,建议把剩余暑假作业分成小模块,每天完成一小块,完成后及时表扬。可预习‘轻量级’学科,不必深度预习,而是翻看新课本目录,标记感兴趣章节;或听一段英语听力、背几个单词,让大脑慢慢进入‘学习模式’。”袁勇贵建议,还可以整理学习环境,和孩子一起打扫书桌,分类收纳文具,整洁的环境能减少干扰,同时传递“一切准备就绪”的安全感。
袁勇贵提醒:若孩子焦虑情绪持续超过2周,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,需及时咨询专业心理科医生,“家长要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陪他们走过这段过渡期,不仅能帮他们顺利适应,更能教会他们——改变虽难,但主动调整就能掌控生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