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泰金新能”)即将于2025年8月29日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审议的关键时刻。作为新国九条后A股首家获受理的IPO企业,泰金新能一度被视为科创板重启的“风向标”。然而,深入剖析其招股书及近期媒体披露的数据,该公司却深陷代持历史真实性存疑、财务杠杆畸高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泥潭。本文基于最新公开信息,严谨揭示其IPO背后的多重风险,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客观警示。 一、代持还原真实性存疑:员工人数矛盾或涉股权虚构 泰金新能的股权结构历史始终笼罩在“代持疑云”之中,其代持还原的合理性引发市场强烈质疑。据招股书披露,2022年5月职工股规范前,公司共有951名实际出资职工通过8名代持人持有前身泰金有限58%的股权(外部代持占比44.98%)。为解决此问题,泰金新能在2022年8月设立4家员工持股平台,将代持股份“还原”至155名实际持有人名下,涉及股权比例近30%。公司坚称此举仅为历史代持还原,非股权激励,因此未计提股份支付费用。 然而,这一解释与公开数据存在明显冲突。招股书称,2012年7月至2022年8月代持对应的真实股东人数稳定在166人左右(剔除重叠后为125-155人),这意味着2012年后员工总数至少需达到125人。但天眼查社保缴纳数据显示:2016年母公司员工仅108人,2017年进一步降至84人;即便加上子公司西安赛尔电子的38名员工,2017年集团总人数仅122人,仍低于125人的最低要求。2016年母公司108人的规模,更是与125名真实股东的说法直接矛盾。 风险实质化分析:若员工总数不足以覆盖代持人数,所谓的“还原”可能存在虚构股东、粉饰股权结构的嫌疑。更关键的是,若持股平台实为股权激励(按常见五折定价计算),泰金新能将面临约1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,而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仅0.98亿元——此举或为规避费用而美化报表,直接挑战科创板“股权清晰”的硬性要求。 二、财务高压难解:负债率超84%、现金流骤降,存货减值风险高企 泰金新能的财务状况呈现“高负债、弱现金流”的恶性循环,远超行业警戒线。2022-2024年,其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91.35%、92.04%和84.86%,显著高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(61.19%、59.17%、59.21%)。公司辩称负债主要源于合同负债(客户预付款),无需现金偿付,但2024年数据直接颠覆这一说辞:合同负债骤降9.19亿元,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,跌至-4.7亿元,暴露其订单驱动模式的脆弱性——下游客户预付款减少或订单延迟,便可能引发现金流断裂。 更严峻的是,在铜箔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,存货风险急剧攀升。截至2024年,泰金新能存货规模达20.7亿元,若下游客户(如新能源车企)因资金压力延期验收或取消订单,存货可能大幅减值。以84.86%的资产负债率及持续偏低的流动比率,一旦减值发生,极易触发“现金流恶化—偿债能力下降—订单流失”的连锁危机。讽刺的是,在高负债压力下,公司2022年仍实施6000万元现金分红,占当年净利润六成,被质疑“掏空式分红”。而最新招股书显示,2024年产能利用率暴跌(阴极辊从105.41%降至46.05%,生箔一体机从96.30%降至18.23%),进一步预示收入增长乏力。 三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:费用率不足同行一半,科创底色名不副实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,泰金新能的研发投入却与“硬科技”定位严重脱节,技术护城河薄弱。2022-2024年,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755.39万元、4854.30万元和7183.97万元,看似增长,但研发费用率从3.74%降至2.91%,2024年虽小幅回升至3.27%,仍不足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(5.33%、5.80%、7.25%)的一半。 创新力空洞化隐忧:公司产品高度依赖下游新能源车及3C电子需求(超80%收入来自锂电铜箔设备),但研发短板使其抗周期波动能力低下。2024年,其电解成套装备及钛电极产能利用率全线滑坡,主因锂电铜箔行业产能过剩——若终端需求放缓,而公司无力通过技术升级拓展新应用(如氢能、PCB领域),业绩或断崖式下滑。对比其宣称的“打破国外垄断”,研发投入的持续低迷,揭示其技术领先性可能仅为招股书包装的幻象。 四、其他争议行为:分红与补流计划矛盾,信披透明度存疑 除核心财务与治理问题外,泰金新能的操作性争议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任。2022年分红6000万元后,公司又在招股书中计划“补流”1.33亿元,被媒体质疑资金使用逻辑混乱——在高负债下分红,再募资补流,显失合理性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遭质疑后,公司悄然删除补流计划,涉嫌信息披露不透明。此外,其经营活动现金流2024年骤降至-4.7亿元,与2023年的2.1亿元形成鲜明对比,反映盈利质量恶化,但招股书未充分提示此风险。 泰金新能的IPO之路,实为一场代持疑云、财务杠杆与创新缺位的“三重博弈”。其股权结构真实性存疑,可能触及上市红线;84.86%的负债率与-4.7亿元现金流,预示偿债危机一触即发;研发费用率不足同行一半,更直指科创板“科創属性”的核心短板。在铜箔行业产能过剩、下游需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,若上市成功, 注:本文引用数据来自公开披露文件、媒体报道、公开资讯。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